从零开始摆地摊 第66节
“只放了一点盐,看着扎实、口感却不怎么样的牛排,抢到了我也不想吃。”
“哎,再这么吃下去我脸都要绿了!”
……
不只是华国队,对于奥运村食堂的菜色设置,其他国家的运动员们也颇有微词:
“食品质量太糟糕了!素菜过多,缺少肉类和碳水化合物!”
“我甚至在菜里吃到了没有煮熟的生肉。”
“因为发电站改建而成的原因,食堂无法使用深油炸锅,我们甚至无法品尝到餐食里最基本的薯条!”
对于众人的反馈,奥组委食品负责人布鲁克先生则表示:“我们希望素食无处不在!”
翻译过来就是——收到,但我们不改。
各国运队员:……
没办法,有条件的,比如鹰酱,很快紧急调派来了厨师,专门负责本国运动员在奥运期间的饮食。
而其他人,只能继续绿着脸吃食堂里的素菜。
当天晚上,食堂里的人肉眼可见的少了许多——他们宁愿留在宿舍吃自己带来的压缩饼干!
余一宏颓丧地趴在桌面上,嘴里断断续续念叨着:“宫保鸡丁……肉沫茄子……香喷喷的红烧肉……软烂脱骨的鸡翅……我想你们啊……”
“灌汤包、小笼包、胡辣汤、羊肉汤、酱牛肉、松柴烤肉……呜呜呜,沈师傅,我想你啊!”
陶萍正好端着一份沙拉过来,闻言没好气地瞪了他一眼:“吃吃素也挺好,正好锻炼一下你们吃苦耐劳的精神,以前出去交流也不是没吃过比这还难吃的菜。我看这段时间沈师傅真是把你们都惯坏了!”
余一宏表示不服,小声嘀咕了一句:“吃苦可以在训练上,但没必要在食堂里啊……”
有人问:“我们不能也调派厨师过来吗?”
“——最好是沈师傅!”
陶萍微红的双唇一张,淡淡吐出四个字:“想都别想。”
短短四个字,居然如此冰冷。
没办法,众人只好继续这顿食之无味的素食“盛宴”。
对喜欢吃素的人来说,奥运村食堂的餐食无疑是美味佳肴,但各大运动员们几乎全是无肉不欢的荤食爱好者,让他们顿顿吃菜,和让猛兽爱上吃草有什么区别?
余一宏欲哭无泪,味同嚼蜡地咀嚼着餐盘里的生菜,吃累了,手撑在耳朵一侧,听着脑子里传来的沉闷厚重的“咔嚓咔嚓”的脆响,发着呆。
自从沈三元任职食堂的早餐师傅后,推出的菜品顿顿美味,卷得其他食堂的师傅也开始纷纷精进厨艺,从此每一次吃饭都是人生乐事。像这样艰难进食的时刻,他已经很久没感受过了。
“肉啊……肉……”
余一宏无意识地再次夹起一个蔬菜进嘴,嚼了嚼,突然眼睛一亮:“肉,是肉的味道!”
旁边的熊新无奈地瞥了他一眼,叹了口气:瞧这孩子,馋肉馋疯了。
“脑子出现幻觉了?吃菜都能吃出肉味。”
“我不是吃出来的,是闻到的!”
气急败坏回了一句,余一宏便不理他了,自顾自站起身伸长脖子朝四周张望,试图找出香味的来源。
这时,熊新也闻到了这股若有若无的肉香,不由喃喃出声:“好香的肉味啊,闻起来还有些熟悉……”
在余一宏锲而不舍、犹如警察寻找罪犯一样认真的搜查下,还真让他在食堂的茫茫人海中锁定了香味的来源——居然是个认识的人。
“——马骏!你哪来的肉酱?”
马骏愣愣回过头,就看到余一宏和熊新气势汹汹而来,到了跟前,只见余一宏往他左手上瞥了一眼,下一秒,抹了一层薄薄肉酱的干面包片就到了对方手里。
大嘴一张,一口塞入,余一宏眯起了眼,满足地喟叹一声:“真香啊……”
马骏:……
“你们……”
话没说完,就被一声惊呼打断:“怎么就剩这么一点了?”
余一宏拿起桌上的玻璃罐,凑近了瞧,奈何就算他鼻子眼睛整张脸都怼上了罐身,玻璃罐里的肉酱也还是只有贴底的薄薄一层。
马骏摸着后脑勺,不好意思地笑:“沈师傅上次做的肉酱,她知道我把两罐的份额都寄给妹妹后,又额外给了我一罐。”
“靠——还能这样?!”
又见熊新拿起桌上另一罐还剩下少许的玻璃罐问:“这又是什么?”
“哦这个啊,是我妹妹寄来的,豆腐乳,可好吃了,听说还是她特意找在平城的朋友寄的当地特产。”
余一宏斜着眼阴测测看着他:“在兄弟们聚众啃草的时候,你居然背着我们吃独食!”
马骏茫然:“没有啊,我都是光明正大吃的……只不过今天来得比较早,前几天因为训练到食堂的时候人都没几个了……嘿嘿。”
虽然肉酱和豆腐乳所剩无几,但三个人把勺子伸进去使劲往罐底一,还是能挖出一点儿。
往干面包片上一抹,吃进嘴里,浓郁的肉香立刻让酥酥脆脆的面包片增色不少。再把豆腐乳红艳艳的汁水往沙拉里一倒,拌一拌,那更是一个香。
咸香醇厚的滋味,顿时让几人的华国胃得到了满足。
余一宏捧着沙拉碗,热泪盈眶:“苍天啊大地啊,才三天而已,怎么感觉像半辈子没吃到这种熟悉的华国菜味道了。”
熊新淡淡来了一句:“三天就半辈子,那后面还有十几天怎么过?”
三人沉默了一会儿。
此时心中都只有一个念头——
好想赶快回去!
好想沈师傅!
-
“——阿嚏!”
沈三元揉了揉鼻子,站在陌生的地界有些茫然地向四周张望。
迥异于华国传统样式的街道和建筑风格让她稍感疑惑:这是到哪里来了?
她低下头,看向手上拿着的东西——
一张颇有质感的证书,端正的f国字体翻译过来便是“奥运村摊位许可证”,上面还盖了一个黎八城奥委会的红色印章。
另外还有一个挂脖工牌,上面写着:
持证人:沈三元
编号:172122
经营范围:华国卤味及特色饮品、小吃
沈三元了悟:这是到奥运村卖卤味来了。
第55章 冰镇酸梅汤
沈三元根据许可证上的地址成功找到了自己的摊位。地方不大,大概只能摆下一张八十厘米长的桌子;好在位置不错,位于奥运村这条专门用于摆摊的商业街的中段,人流量不算好但也不会差。
街上有很多摊点已经陆陆续续支起来了,她左边是一家泰式咖喱、右边则是霓虹国的寿司,往四周粗略扫了一眼,还有印度帕可拉、摩洛哥烤肉串、新西兰肉饼……几乎汇聚了世界各地的美食小吃。
肉串、肉饼的香味,和帕可拉在热油里发出的滋滋的响声可以让人瞬间食欲大开。
沈三元一边咽着口水一边沿着小吃街走,打探情况的同时,也想找到可以购买到食材的地方。
好在她的运气还不错,很快就让她发现了距离摆摊处不远的一条商业街。
这条商业街的商业化程度不高,虽有临街的小店,但大多是房东本人所售卖的一些杂货商品;更多的还是就地铺上一条毛巾、薄毯,挎着竹编篮筐沿街叫卖的小贩。
沈三元一一看过去,片刻后,在一个染着棕色短发、发尾还耐心做了微卷的老妇人面前停下了脚步。
“这个怎么卖?”话刚说出口,沈三元才反应过来自己现在已在异国他乡。
老妇人对她脱口而出的华语显然也很疑惑,不过似乎是遇到的外国人多了,她很熟练地拿出了解决办法——指了指和篮筐里的乌梅一起摆在地上的那张价格牌,用不是十分标准但很是流利的英文说道:“fifteen。”
沈三元比划:“十五欧一篮筐?”
也不知道老妇人有没有听懂,她点了点头。
沈三元从兜里掏出小布包,拿出十五欧递给她,又拎起那篮乌梅在她面前晃了晃,见老妇人毫无反应,猜测她领会到的意思是对的,于是提起乌梅起身走了。
回过头,老妇人没有丝毫异常地继续蹲坐在摊位上,看见沈三元,还微笑着冲她点了点头,她这才毫无心理负担地提着乌梅走了。
“语言不通真是麻烦啊……”
沈三元叹了口气,继续采购其他食材去了。
工牌上明确限制了她的摊位所能售卖的商品范围:卤味及饮品。她的初始资金不多,卤味暂时不考虑,只能从饮品入手。
这不,看到这篮新鲜、个大的乌梅,她立马就想到了一样饮品——酸梅汤。
现在正是f国的夏季,天气炎热,喝一口冰镇凉爽的酸梅汤肯定令人舒畅。
除乌梅之外,剩下的食材还有山楂、陈皮、甘草、冰糖,这些很快就买齐了,但沈三元还没急着回去,她又往几个售卖锅具的商店看了看,但几次都大失所望,正准备回去,突然在临街的玻璃橱窗看到什么,脚步一拐,立刻钻进了这家位于街角的商店,没一会儿就美滋滋地抱着一个大白瓷罐出来了。
东西都买齐后,这才回到了奥运村专门提供给她们这些小摊贩的住处。单人间,但需要和套间里的其他室友共用厨房。幸运的是,她们全都自带烹饪工具,除了处理食材之外的时间很少进入厨房。
回到住处后,其他房间都安安静静的,似乎空无一人,沈三元抱着买回来的食材直接往厨房走去。
先把乌梅洗净、去核,均匀铺在烤盘上,放入烤箱均匀慢烘。这个步骤有些繁琐、所耗费的时间也长,至少得烘烤一夜,时不时还需要翻动烤盘上的乌梅,以防烤干、烤焦,确保烤得均匀、干燥。
透过烤箱的门玻璃,看见乌梅皱缩、发干,颜色已经变得深黑后,这时再把山楂、陈皮、甘草洗净后放入清水中浸泡,以去除杂质。
制作酸梅汤的材料不多、过程也简单,味道的好坏几乎全看配方比例。沈三元上一次喝酸梅汤还是和师傅一起偷溜下人间的时候,师傅所教授的步骤、要点,她全都了然于胸,于是制作起来也是胸有成竹、得心应手。
把所有材料放入砂锅,加水,大火煮沸后改成小火慢熬,让干乌梅、山楂、陈皮、甘草的香味完全融入汤汁里。
眼看汤汁变得浓稠、酸味迸发,此时下入冰糖,稍微熬煮片刻后过滤掉渣滓。
接着沈三元拿来那个跑了好几家店才找到、并且费了九牛二虎之力才说动老板借给她的大白瓷罐,把冷却了的酸梅汤倒入里面,又把大白罐放进了一个更大的木桶里,往罐壁和木桶中间增添了大量冰块,用以制冷。
摆摊的商品准备好了,沈三元却犯了难——总不能直接把木桶搬过去。
虽然不是搬不动。
她往厨房扫视了一圈,又回到房间里看了看,最后不知从哪里弄来一个沾满了灰尘的小桌子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