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60章

  想想也是,在府衙前面争斗,不是找死吗?
  “西边和北边呢?”
  “西边是府城的书院,那里的房价就贵了,多是读书人在那里租住,也更清静,除了书店文具店,就没别的店铺,买东西不方便,王举人一家就住在那边。北边是码头,乱得很,我不建议公子住在那里。”
  他接过账房递来的银子,交到韩子文手里:“公子不差钱,在南门租住最合适。”
  韩子文接过银子,揣进包袱里,状若无意地道:“我们的知府大老爷很有能力,把府城管理得井井有条。”
  掌柜的笑笑:“还行吧,过得去。”
  其实大家都知道,在府城,真正顶事的是王举人一族。
  王氏家族是府城最富裕最有名望的人家,子孙世代在此生活,树大根深,枝繁叶茂。
  更有子弟在京城任高官,在府城权势极大,知府大人都得看王举人一家脸色行事。
  可以得罪知府大人,王举人一家却是不能得罪。
  这些内情,他不方便跟这位公子说。
  不过看这公子长得清清秀秀,说话斯斯文文,也不太可能得罪他们。
  “不知道南门这边一进的院子要多少银子?”
  掌柜比较保守,不肯把话说死:“一进的话,也看房屋的成色位置,大概就是五六两一个月吧。不过公子你一出手就是三十两,足够你半年的房租了。”
  “对了,公子,那个香胰子你能不能再做点,我们搭着这沐浴露一块卖。”
  韩子文不大愿意,显然沐浴露的利润高得多,他当然主打沐浴露了。
  而且他个人不太喜欢用沐浴露,太香了。
  他想全部卖出去,香皂留着自己用。
  “香胰子没啥意思,我娘不太有兴趣做,她现在就喜欢做沐浴露。”
  掌柜遗憾地叹口气,人家不肯做了,那也没法子,有沐浴露也行。
  眼见韩子文收拾好包袱,打算离开,他指点道:“你要是想在这边租房,往前走几步,有座石桥你看到了吧?桥旁边有家牙行,你可以去看看,他那里空置的房屋多,随便你挑选,完事交点中人费就行。”
  韩子文点头谢过掌柜出了杂货店的门。
  现在他手头有一百五十两银子了,腰板又可以再挺直一点。
  不过明年开春才搬过来,倒不急着去牙行了解租房信息,心里大致有个数就行。
  他把南门转了一遍,想看看有什么生意可做。
  只是府城的商业很发达,各个行业发展得都很成熟,一时间倒没有找到合适的商机。
  这事急不得,得慢慢寻找机会。
  韩子文逛了一圈,在布店买了棉花细布,回家可以先做棉袄棉裤。
  他穿过石桥,朝着东门走去,打算在那里再逛一逛,便回镇上去。
  东门卖东西的很杂,不像南门,全是一间间铺面,很规整。
  这边多是商贩推个小车,小车就是店铺,在街上一摆就能开张。
  还有些直接在地上放一块布,也能营业。
  据说衙役只是早上来看一看,收点管理费,其他时候,只要不闹出人命案,衙役不会过来。
  所以这边的商品质量良莠不齐,价格却很便宜。
  房屋租金也便宜一大截,大都是几家人合租一个院落。
  韩子文经过的时候看了眼,摇摇脑袋。
  太杂太乱!
  他宁愿花六两银子在南门租间一进的院子。
  现在的积蓄足够他租上两年。
  他带着三个孩子,安全最重要,而且和韩小妹一起,房间少了也不方便。
  韩小妹肯定是要跟着他一块走的。
  韩小妹年纪不小了。
  在村里,像她这样年纪的姑娘,不仅早就出嫁,有好些还当了母亲。
  她现在找人家,并没有太好的选择。
  要不然是穷得娶不上媳妇儿,到处借钱才能付彩礼的老光棍,嫁过去就要帮着还账。
  要不然就是给人当续弦。
  相当于是从一个火坑跳到另一个火坑。
  他不能看着这样的事情发生。
  不过,韩小妹真要跟他们走,只能是偷逃,他们躲到府城来,真的妥当吗?
  府城离青山村不算远,万一青山村村民来府城买东西,看到韩小妹,回去告诉韩家人怎么办?
  他还落得个拐卖人口的罪名。
  韩子文顿时警醒起来,看来真要带韩小妹离开的话,得换个青山村人不能去到的地方。
  府城肯定不行。
  这样的话,还不如直接去京城,京城的经济更发达,机会也更多,包容性会更强,没准他超市里的宝贝拿出来,不会有人大惊小怪。
  可是京城的物价更高,光路费就是不小的一笔,他这点银子远远不够。
  他烦恼地抠抠脑袋,在东边买了些不值钱的小玩意准备回镇上。
  时间还早,先想法多攒点钱,多了解其他城市的情况,到时候再做决定去哪里吧。
  回到车马行时,那家卖头饰的铺子又摆了出来。
  上次买的那种乌木簪子已经没有了,取而代之的是样式更繁复,价格更贵的铜簪。
  韩子文看得一阵心酸。
  顾云朗已经没有戴他赠送的那枚簪子,而他自己那枚,更是没有勇气戴出来。
  就收藏起来吧,连同那段美好的回忆。
  现在他的任务是寻找下一步落脚之处,没空再伤春悲秋。
  韩子文在这边为了去哪里伤脑筋,另一边韩大柱已经带上三柱去了县城读书。
  而这一去,他很幸运地交上了个尊贵朋友,从而引发了一场狗血大戏。
  第78章
  韩大柱去县城才上了十天学,便结交了一个无比尊贵的好友。
  这么一件值得夸耀的事,韩老太自然不会放过。
  她特意搬了根板凳,坐在老槐树下,中气十足地向村里的大婶媳妇们宣扬,说得绘声绘色,口水四溅,如同亲身经历一般。
  “你们不晓得,我们家大柱去读的那不叫学堂,叫书院,‘桃李书院’,听听这名字,多好听!”
  “这书院是府城王举人的堂弟王光德王老爷开的,我们大柱交的这个朋友,就是王老爷的独生儿子,王仁旭公子。”
  “这王家有钱得很,县城里大点的铺子全是他家的产业,本来是眼睛长在头顶上的贵公子,结果我们大柱一去,他就觉得我们大柱日后一定能考上秀才,能当大官,就要和他交朋友!”
  村里的大婶小媳妇们虽然很多人都只去过清河镇,不过王举人的名声却都听说过,立刻羡慕极了,不住附和她。
  “看来大柱去县城读书读对了!”
  “我们族里总算要出个大官!”
  “四婶,以后发达了可别说不认识我们。”
  韩老太眉开眼笑,她的大柱太给她争气了。
  正好韩村长的媳妇田婶子从旁边经过,韩老太记恨她上次说自己家没钱,不能考学,故意叫住她。
  “三嫂啊,你瞧瞧我们大柱是不是有点本事,这不止是能去县里读书,还交到王举人的侄儿做朋友,有了他的提携,你说我们大柱能不能考上秀才?”
  田婶子见过韩大柱的未婚妻刘大妞,虽然长得让人不知道该说什么,可人家有钱啊,能把韩大柱送去县里的学堂,现在大柱又傍上了有权有势的王家人,搞不好真能有一番出息。
  她是个心思玲珑的,思及此,不肯再得罪韩老太,立刻笑道。
  “我看八九不离十,我们族里是要出大人物了,你就等着当老封君吧!”
  反正说奉承话不损失啥,又何必吝啬呢。
  老封君这个称呼很好的取悦了韩老太,她笑得见牙不见眼,不再和田婶子较真。
  她的孙子是要当大官的,她的气度也得大点。
  这事经过大娘小媳妇们的传播,整个村都知道了,就连韩子文也听了一嘴。
  晚上韩子文向韩小妹打听是怎么回事。
  不管韩大柱要怎么发达,韩小妹在家里的待遇丝毫没有改善,仍然是吃不饱。
  今天韩老太为韩大柱炖了肉,其他人喝了点汤,啃了点骨头,韩小妹就闻了闻味儿。
  所以她的头脑比较清醒,虽然韩大柱吹嘘那位王公子如何看重他,却被她听出了端倪。
  韩小妹嗤笑一声:“你信我娘的瞎话,我听三柱那意思,是大柱硬缠上去,王公子正眼都不肯瞧大柱一眼,后来不知道怎么的,听三柱说他们是青山村人,王公子对大柱的态度倒是变了。”
  韩子文挠挠脑袋,疑惑地问:“青山村?这里有什么宝贝?”
  韩小妹夹了一块韩子文做的红烧肉放进嘴里,满足地嚼了几口,才摇摇头。
  “不晓得嘛。管他呢,反正他当再大的官,我都沾不上他的光。”
  不过她现在倒是轻省了很多。
  韩大柱去了县城,衣服都由书僮韩三柱帮着洗,她可以借着去山上捡柴,更加名正言顺地来小文家了。


上一章目录+书签下一章