当前位置:搬文阁>书库>惊悚推理>匠擎> 匠擎 第183节

匠擎 第183节

  此时一顿饭吃下来,再加上闲聊这么久,外头的天已经亮了。
  虽然秋季寒冷,但村里人还是习惯早起,我站在翻修了一半的土屋二楼往外看,能看到有些院落里,已经有人在活动。
  同样的,都是一些老人,离九点还有好几个钟,我自然不愿意放过这个机会,便道:“那太好了,麻烦阿爷你给我引荐,我好了解了解情况。”
  村里人都是从小住到大的,老了就剩下对方互相唠嗑了。用老爷子的话来说,以前有年轻人的时候,各家老人,为了后代,村民间利益纠纷,争水争田,经常出阴招坏招。
  现在都老了,年轻人也都走了,就剩下这些互相斗了一辈子的老邻居们,反到亲热了。
  老爷子领着我,都不带敲门的,直接推开离得最近的,尚住着人的人家。
  里头也是一对老夫妻,慢悠悠的开始一天的活,一个抱柴,一个放鸡,我一进门,一只大公鸡扑棱着翅膀,从土墙头上,朝我飞过来,吓了我一跳。
  “给你们两个老家伙,带客人来了,快点烧茶,烧茶。”老爷子中气十足,跟进入自己家一样。
  三个老人互相斗嘴间,将我领进了屋,说明来意后,这家的阿婆说:“上个月就来过嘛。”
  老爷子说:“我咋不知道?”
  阿婆说:“你们两口子,现在又不养羊,他就没找你们家去嘛,我们卖了两只,家里还剩下两只,过年杀了,给闺女和儿子,一人寄一只。你三个娃娃,你都不给娃们养点肉吃。”
  老爷子冷哼了一声:“给他们养,哪个给我养肉?我是想开了,就当没生过,别扯这些没用的,小后生是国家公务员儿,文化部门的人,你好好配合一下人家。”
  一番闲扯,便进入了正题。
  这一听,我发现上个月,吞金和尚还真来这边儿干过坏事儿。
  第117章 长生沟
  上个月,天还没这么凉。
  吞金和尚开着辆拉羊的小货车到了村口,进村收散羊。
  这个季节正是吃羊肉的时候,来收羊的不止吞金和尚一人。
  村里都是散养自己吃的,量都不大,老婆婆记的,那次,和尚一共收了六只羊。我问她小货车的颜色和大小,她描述了一番,我便明白,和之前运送我和老洛的车是同一辆。
  我们伏击和尚时,只看到了他有辆破三轮车,没见着货车。后来在短时间里,蛟龙两人,能迅速把我和老洛转移到货车上,十有八九,货车就在附近,周围应该有其他接应的人。
  从赶羊到称重,一番流程下来,挺折腾人的,收的羊关上车后,村里人招呼和尚吃饭。那顿饭恰好就是在老婆婆家吃的,席间闲聊,老爷子说起了前阵子下雨滑坡,后山滚出了许多破瓦片的事。
  这边的人,受益于人文环境,都很有文物意识,确切的说是靠文物发财的意识。
  就跟挖虫草的山民一样,互相通知了一下,就扛着锄头背篓一类的去土坡里挖,想着能不能挖出些宝贝还钱。其实这些村民经历的多,他们知道,如果挖出顶了不起的东西,是不能私藏的,得上报国家。
  但一些不甚珍贵的文物,反到不会引人注意,可以卖给文物贩子换现钱。
  和尚听老爷子唠嗑,来了精神,问他们有没有挖到什么货,他可以一起收,老爷子指了指屋角一堆破瓦片,说:“你去看,就那些,别的没有。”
  那和尚就去看了,一边看一边摇头,说这些东西不值钱,市面上完整的都很多,更别说这种被打破的。
  顺道,和尚还问了问挖掘的地点,听完也没有多说什么,最后感谢主家款待,一百块钱,把那些破片子收走了,说付出点成本,在市面上可以真假做旧,一个也能赚三四十块钱。
  我听到这儿,就意识到不对劲了,真假做旧?笑话,真假做旧是很高级的造假手法,行话我们称之为‘拼拆’,将真东西拆开,一分为好几个,然后分别补全,使一件东西变为好几件。
  由于有真有假,就能骗过一些行家,由此,一百块钱的东西,可以拼拆成五六百。这种造假手法,讲究补漏的部分,与真货浑然一体,对功夫要求极高。
  倘若那些破片子,真如和尚所说,市面上到处都是,不值钱,对方又怎么会拿去‘真假做旧’?
  我问这对老夫妻,挖东西的地方离的远不远,他们说不远,后山半个钟头的路程就到,位于一个坡度平缓的山沟下面,山沟下面藏着浅溪,浅溪的源头是一处地下水,水质特别奇特,以前老一辈人,称为‘长生沟’,家里有产妇或者病人时,便会放弃食用井水,而是挑着担子,去山沟里打‘长生水’。
  老人顺嘴又提了一句,说以前又搞地质的考察过,说那水富含许多矿物质,对人体有益,当然,具体是什么矿物质,三人也说不上来。
  总之,那水好,喝起来还带点甜味,冬天时,水面凝结一层薄薄的冰片,将冰片敲破,下面的水还是活的。
  这一带地势高,不靠近大河,所以经常缺水,这条长生沟,却永远不会断水。
  他说的长生沟,我对上了,合着就是我昨晚喝水的那条浅溪。
  要知道,昨晚,我可是一直沿着浅溪而上,然后才中途翻上这个村庄的,也就是说,如果我当时再顺着浅溪,继续往上游走,就能找到它的源头了。
  而他们挖出东西地方,就在那源头附近。
  我瞧了瞧天色,心说半个小时的路程,一个来回,加一个小时的查探时间,也就八点左右,来得及,既然凑巧遇上了,还是去看看怎么回事。
  干考古的和做盗卖的不一样,我们更看重文化价值,他们则看重市场价值。
  对他们来说值钱的,在我们这儿更珍贵,对他们来说不值钱的,在我们这儿,或许是无价之宝。
  谁知道那些所谓的破片子是什么东西?
  我提出要去那地儿看看,三个老人家知道我是为国家干活的,相当配合,除了老太太外,俩老爷子自告奋勇的要带路,并且都不需要我多交待,便麻溜的拿了大小锄头和背篓簸箕。
  除此之外,还自备了家中的毛刷,说以前见过好几次干考古的同志,身上都有刷子。
  “也不知道和你们用的刷子是不是一样的,但有总比没有好是吧?”我觉得这俩老爷子特兴奋,估计平时很少跟年轻人一起活动,有些返老还童了。
  我看他俩,背着背篓扛着锄头,莫名有种带俩老孩子出去秋游的压力感。
  当即,我们三人便往长生沟而去,这路我昨晚走过,当时一片黑暗,打着手电筒,只能看见眼前的地界。
  此时天光放明,站在高处往沟里望去,便见金黄色的枯草,形成了一片金灿灿的草甸,天高云阔,空气沁凉而清新,让人顿觉神清气爽。
  顺着坡走到地,空气湿度增加,草甸间藏着的浅溪,轻灵的跳动,泛出星星点点的波光。我们一行三人,两老一壮,便在这山沟里,沿着浅溪前进。
  不闻车声、不闻人声,仿佛世外之地。
  这半年发生的事儿太多,我觉得有些累了,原以为在考古院,可以安安心心做手艺,现在才发现,合着干这一行,不止做手艺搞研究那么简单,必要的时候,还得兼任卧底、演员、侦查员等等等等。
  但愿世人多规矩,遵纪守法做良民;免我日夜奔波苦,京戏啤酒加份儿爆肚。
  “到了,就那儿。”老爷子指了指右前方。
  这村的人大多姓李,俩老爷子都姓李,全名我没好问,他们互称对方老赖皮和老倔驴。
  我觉得,他俩的取名艺术,跟我暗地里管老洛叫眼镜蛇,是差不多的类别。
  说话的是老倔驴,也就是我遇到的第一户人家,蹭了他家面条鸡蛋的老爷子。
  我顺着一看,发现了一件奇怪的事儿:“那块石头,有人工的痕迹,是做什么的?”浅溪上游,大约是源头处,有块儿突兀的石头,上面有雕刻文字的痕迹,只是被锈蚀的差不多了,看不出具体写了什么。
  “老祖宗传的字儿,上面写的就是长生沟三个字,就是现在看不清了,听老人说,以前讲究些,还会来这儿拜祖宗。”
  拜祖宗?我诧异,问他们是不是村里的坟园在这里,老倔驴说不是,在坟园在村对面,和长生沟截然相反。
  “那为什么来这儿拜祖宗?”
  他也说不上来,努嘴摇头,说不清楚。
  第118章 汇合
  我快步走在前头,到了浅溪的源头处,源头处是地下涌泉,看着水流量不大,不甚起眼。在它旁边矗立着的石头上,所谓的字迹已然无法辨认,也不知究竟有多少年头了。
  来这儿拜祖宗,但是村里的坟园,却又在相反的位置?老倔驴和老赖皮二位说不出这其中的原由,但我却凭借着经验,能猜出一些来。
  旧时的王公大墓,达官显贵,有时会留一些家奴,看守陵墓或坟茔。这些家奴世代守着古墓,年代更迭,信息遗落,他们自己也不知道祖上是干什么的,只有一些老传统会留下来。
  不出意外,这长生沟里,应该有处大墓,而这个村的远祖,可能就是在这里守墓的家奴。
  由此才会出现这种,祖坟在南,拜祖却在北的怪事儿,因为家奴是不能和主人共用一片地的,只能葬在对面。
  当然,这些事儿我不会跟两位老人说,没什么必要,祖上是奴是主没什么用,世界是活人的世界。
  站在长生沟石块下方,顺着往斜上方望,可以看见一些被翻过的土,金黄色的草丛间,秃了一大片,应该就是当时留下的挖掘痕迹。
  诶!这是哪儿来的?”陪我到土堆间查看的老倔驴,猛地发出一声惊呼,盯着侧边一个翻出的洞口,满脸褶子挤在了一处。
  那是靠草甸和泥土边缘位置,打出的一个洞,洞口不大不小,刚好能容一人穿过,周边切口整齐,显然是人工打出来的。
  这洞和李爱国打出来的狐狸洞不同,我们在场的三个人,体格都能钻进去。
  不过,如果是吞金和尚,那就不行了。
  和尚属于踩点贩货的中间人,他自己肯定不亲自参与盗掘活动,很显然,把消息卖给别人,其余人得手了。
  我看的来气,蹲在洞口,摇头苦笑:“是个盗洞。”
  老倔驴说“盗洞我们知道啊,但是这片被我们翻过一遍,下面没东西。”这些老乡,虽然得益于人文环境,对于古文物行情,比一般人人了解,但对于再讲究些的就不懂了。
  墓穴,有带陵的,也有深埋厚葬,不显山不露水的。
  秦汉大地,十三朝古都,地下大大小小陵墓不计其数,墓葬方式各有不同。
  在没有大的地质变化和工程下,能被乡民挖出来的,都是浅葬,而历史上越是强盛的朝代,越流行深埋厚葬。
  真正了不得的,都在深土间,哪里是几把锄头能挖出来的,就算打一个盗洞,有些也得干上几天几夜。
  眼前这个洞有多深?进行到了何种程度?按理说,我应该立刻用相机拍下来,记录现场情况,但现如今身边连个手机都没有,也干不了别的,只能用手电筒打着往里瞧。
  斜斜探下去的盗洞深不见底,灯光探不到尽头,旁边的俩老爷子在揣测作案嫌疑人,不是东家二狗,就是西家铁柱的,都不靠谱,我看着洞挺结实,决定自己下去探一探,便让二老在外面等着,自己叼着手电筒麻溜爬了下去。
  这洞打的比较顺畅,一路穿过白膏、黑炭、碎石、朱砂层,直接到了砖口。
  我估计深度在十二到五米左右,或许是因为太高,下铲子的人没将结构找准,所以位置打的不对,石砖竟然没破,也就是说,打盗洞的人没能进去。
  之前他们从表面挖出来的碎片,可能是墓上墓的情况,从其他小墓里翻出来的,真正藏在下面这个大家伙,还完好无损。
  我松了口气,从洞里退了出去,俩老人问我怎么样,我谎称下面全是机关,危机重重,盗墓贼没有得手,放弃了。为了保护古墓,得将土全部回填。
  时间尚早,我们三人便自己动手干了,将盗洞堵的严严实实。
  俩老爷子很是卖力,一边干一边问我,国家会不会派考古队来挖,我便给他们做科普:“我们的原则是能不动就不动,一般只做保护性挖掘或者科研性挖掘,像这种保存完好的,我们只是记录地点信息,不会动的。”
  老倔驴立刻一脸特务分子的表情,压低声音问:“那我们是不是要保密?”
  “对,保密。”
  跟这两位填完土,工程有点大,已经超时了,看日头,不止九点。
  果然,我们回去时,发现时间已经接近中午十一点了,一行人留我吃午饭,我哪儿吃的下去,匆匆告别,便去村口打车。
  运气不错,车来的挺快,我和进城的老乡,将面包车塞的满满当当,超载了。
  一个多钟头左右,面包车司机突然对我们说道:“下去四个人走路,过了前面的哨子再上车。”
  我被挤在里头,车里还有人塞着活禽,被一帮身体倍儿棒的老乡挤的动弹不得。
  我不太明白这面包车司机的意思,便问:“为什么要下去四个人走路?”


上一章目录+书签下一章